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英国bet365>>新闻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宗教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4月13日 英国bet365

20184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宗教学术论坛宗教、宗派与宗族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两岸三校的三十余位学者与众多旁听观众参与了论坛。

 

42日上午,本届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开幕。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孙帅讲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教授,辅仁大学宗教学系主任蔡怡佳副教授,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范正义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论坛共设五场论文发表会,42日举行前三场,3日举行另两场。

 

第一场主题为佛教:思想、制度与历史,由张风雷教授和华侨大学刘守政副教授主持并评议,共有七篇论文发表。辅仁大学林佩莹助理教授首先发表的论文《<楞伽经>的习禅观——定慧之修的传统》集中分析了《楞伽经》所阐发的实修观,作者发现《楞伽经》对定慧位置的调整,正是日后南宗别北宗的理论关键所在。华侨大学张云江教授的论文《唐代国忌日佛寺行香制度考》试图表明,唐代国忌日行香制度是国家制度层面进行佛教中国化儒佛合流的不容忽略的重要向度。随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雪松副教授发表论文《浅谈中国佛教研究中的宗派问题》,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宗派观念是不断演变和积淀的,二十世纪以来教内外逐渐形成的八宗兼弘的宗派认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理解与叙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郑佳佳在《论契嵩禅宗谱系说对<付法藏传>“二十四祖说的破斥》一文中认为,通过考证契嵩禅宗谱系说对二十四祖说的破斥过程,既可以看出契嵩在历史考证和教理辨析方面对其所构建的西土二十八祖说的自圆其说,也可以看出其弘教护宗的宗教目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释德光的论文《浅谈东西方文化思潮中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表明,佛学研究热潮、庙产兴学背景下的僧教育改革,以及传统丛林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辅仁大学本科生刘育辰的论文《中国佛教弥勒净土传承关系——以太虚大师为例》,深入讨论了从弥勒净土到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乃至人间佛教等观念之间的思想传承。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释源德的论文《试论净土思想在越南的影响与发展》详细梳理了净土法门对越南本土宗教及其信众的深刻影响。

 

 

论坛现场

 

第二场主题为基督教:观念与实践,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孙毅副教授和钟智锋讲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辅仁大学的蔡怡佳副教授,她在《迈向心灵整体的朝圣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与宗教》一文中,详细讨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开展,以及分析心理学与宗教之间的深度对话。华侨大学范正义教授的论文《基督徒在中国家族社会中的身份认同——以惠东地区为例》以福建省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净峰镇和小岞镇的基督教发展情况为例,就当前强势家族社会中基督徒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辅仁大学博士生黄少梅的文章《四部福音的耶稣形象》清楚地呈现出不同福音书所凸显的耶稣形象以及彼此间的关联,并进而讨论了耶稣形象对灵修的影响。接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三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硕士生杜启莺《马丁·路德神学思想中的祭司内涵及其意义——<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中解析》着重讨论了路德的祭司观念及其对教会与天职观的影响;博士生李科政在论文《现当代视域下对自然神论的反思和再定义——康德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吗谈起》中认为,康德是一个温和的自然神论者,也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博士生黄丁的文章《从宗教的本义看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观》主张,李氏的佛耶对话并非援佛入耶置换模式,而是以上帝之国在世界的建立为目标,以治理世间之苦难与罪为途径的对话模式。

 

 

 

第三场主题为伊斯兰教思想,由辅仁大学蔡怡佳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雪松副教授主持,共有五篇论文发表,五位发言人均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硕博研究生。博士生黄麟的论文《伊斯兰语境下的迪尼一词释解》认为,迪尼一词的可变与不可变意涵,体现出伊斯兰教兼具永恒性与时代性的特点。硕士生李尚荣的论文《评析哲马鲁丁·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乌托邦》认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本质上旨在唤醒民族意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但在现实中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硕士生马义保的论文《巴布教派及其教义思想》在梳理巴布教派的历史根源和教义思想基础上,对学术界的相关观点予以澄清。硕士生吕迎慈的论文《伊斯兰教派分支——伊巴德派》对伊巴德派的产生、发展与现状作了清楚回顾,为进一步研究中东伊斯兰教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了新的素材。最后,博士生马斌的论文《宗教抑或宗派——7世纪末到8世纪初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眼中的对方》表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将对方视为宗派而非异教的反常现象,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话提供了相当宝贵的经验。

 

 

 

43日进行的第四场论文发表主题为佛教与中国思想,由华侨大学张云江教授和辅仁大学林佩莹助理教授主持,共有五篇论文发表。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温金玉教授的论文《律宗在北京——以清代潭柘寺为中心的考察》通过对潭柘寺律宗谱系的探讨,折射出清代律门宗统的分灯,以及当时王权对教权的主导。随后,华侨大学的两位硕士生先后发表论文:杨诗琪的文章《现代化语境下庙会的功能初探——以泉州开元寺庙会为例》试图从泉州开元寺的历史地位、前世今生以及各方对开元寺庙会的理解入手,挖掘传统庙会的当代价值;叶根灿的文章《马一浮六艺思想初探》依照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一浮卷》对马一浮的六艺思想做了初步梳理。第四位发言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郑佳露的论文《中国宗教概念起源探究——以戊戌变法后梁启超的宗教概念为例》认为,早期梁启超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和结构的过程中,为动态地把握宗教概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辅仁大学博士生王圣英,他在论文《儒教问题、宗教的宗教学定义以及中国文化的一致性问题》中对儒教是否是宗教作出肯定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就汉学家华琛引发的中国文化一致性的问题作了深入检讨。

 

 

 

最后一场主题为道教与民间宗教,由华侨大学范正义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曹南来副教授主持,共有六篇论文发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周金琰副秘书长的报告《妈祖信仰与中华文化走出去》力图说明妈祖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具备了向全世界传输中华文化价值的能力。华侨大学刘守政副教授的论文《是传统的守护,还是利益的诉求?》,集中探讨中国传统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运用固有文化资源,运作并维持住一片不合法却合情合理的信仰空间。接着,辅仁大学的三位博士生依次发表三篇关于民间信仰的论文。陈祈蓁的论文《从互文性观点谈宗教音乐创作——以一贯道发一崇德<崇德颂>为例》通过分析一贯道发一崇德的音乐《崇德颂》的歌词文本,揭示崇德道场的领导模式与道亲信仰的理论特点。彭嘉纬的论文《三圣母共享碧霞元君封号考辨》试图表明,在道教神祇顺天、天上(天后)、泰山(天仙)三位圣母的历史敕封中,何以会出现互相侵夺同一名号的原因。石康平的论文《台湾西王母信仰初探》则探讨了台湾母娘与昆仑山西王母信仰的历史渊源、母神信仰与孝道敬祖的融合,以及契子女的宗教与宗族之情。最后,华侨大学硕士生王成良的文章《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和现实作用》清楚地展现了妈祖文化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以上五场研讨氛围活跃,与会学者就每篇论文的内容与观点作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在张风雷教授的主持下,三校代表在闭幕式上广泛交换了意见,大家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一致给予高度评价。最后,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宗教学术论坛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合影

 

海峡两岸宗教学术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与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创办于2007年,后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加入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由两岸三校轮流承办,在两岸的宗教学术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2019年第十三届论坛将由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承办,主题为神异与鬼怪。(作者:郑佳佳)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网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