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看来,“和”是和谐、和顺、和平、和善、和睦。和谐是一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是彼此在差异基础上的互补统一,是多元关系在动态中达至的平衡结构,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理想。和谐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
和谐涉及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宗教和谐至关重要。宗教和谐是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宗教基于平等、交流、互补、理解、协作而形成的彼此依赖关系和持续结构。宗教和谐不仅关乎个人福祉,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云南有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多元宗教在云岭大地上和谐相处。云南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的和谐智慧更是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借鉴,大理大学校长张桥贵教授和云南民族大学孙浩然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近日,记者就云南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可持续呈现的对策采访了孙浩然教授。
云南多元宗教和谐的原因
孙浩然认为:“从一种宗教到多元宗教,再到多元宗教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具备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云南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原因可以从特殊的地缘、族缘、文缘、治缘、教缘等五缘关系中探寻。”孙浩然赞同并介绍了张桥贵教授关于云南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原因主要是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赖、各民族相互通婚、各宗教分布相对平衡等观点。
经济上,云南各民族相互依赖。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极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决定了云南各民族只有相互依赖、互通有无、彼此团结,才能战胜自然环境的严酷压迫。立体的地理地貌形成了立体的气候、立体的植被、立体的农业分布、立体的民族和立体的宗教文化。云南的各民族相互依赖,山区和坝区互通有无,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局面。云南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把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所产的茶叶和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所产的畜牧业产品互通有无,因为高海拔的藏族从事畜牧业,食物结构中往往没有蔬菜,只能通过饮茶来补充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民族群众地区的民族需要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民族群众生产的山货,牛羊和皮毛。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市镇,无一不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谐相处。
历史上,云南各民族有相互通婚的传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组建的家庭在云南比比皆是,这样的家庭就存在着民族间、宗教间的人际互动。这种人际互动加深了民族、宗教群体之间的彼此了解、互相认可,模糊了群体的界限,促进了社会团结,营造了多元宗教和谐的局面。如怒江州的丙中洛喇嘛寺钟鸣阵阵、教堂唱诗声悠扬,各宗教信徒相互尊重,成为宗教和谐文化的博物馆。丙中洛境内同一自然村有多宗教并存现象,同一家庭中的成员各自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乃至原始宗教的状况也较为普遍。在云南,因为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相互通婚,使宗教信仰保持多元的同时,牢固的家庭内部关系也进一步使多种宗教信徒和谐相处,这种和谐的宗教氛围以家庭为基础扩散到整个社区、整个市域、整个省域。
宗教上,云南各宗教有和谐相处的传统。云南多元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各宗教教义也都相互融合,在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意识上达成共识,各宗教之间无论是僧侣还是信众都能和谐相处,信教与不信教的群众也能彼此尊重,为共同的社会目标携手共进。例如,云南省成功举办了三届宗教界体育运动会,五大宗教界人士同台竞技,相互交流,这在其他地区是很少见的。此外,云南的宗教分布态势也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并且地域性与民族性紧密交织在一起,各宗教分布相对平衡。例如傣族大多信仰南传佛教、藏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等等。
宗教和谐可持续的构建
“云南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状态如何在新时期可持续呈现,可以从宏观思想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建构。宏观上要将和谐思维作为主线,坚持四个基本立场;具体措施上要立足三个层次。”孙浩然表示。
从思维的高度和政策的高度上,政府、社会、宗教团体、宗教信徒都要树立和谐思维,把和谐思维作为思考问题的一条主线,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和,要包容差异,做到求同存异。”
促进和维系宗教和谐,要坚持四个基本立场(基本态度),即“和而不同、异而兼美、互利共赢、各擅胜场”。“和而不同”是和谐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异而兼美”是对方认识到虽然我们不一样,但要彼此欣赏、相互借鉴。例如,中国的儒释道三教虽然不一样,但是却有各自优秀的文化基因,南宋孝宗皇帝在《原道论》中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惟有和而不同、异而兼美,方可互利共赢、各擅胜场,保持自己的特色,保持宗教文化的平衡。
在具体措施上,要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入手。政府要扮演好协调平衡的角色,落实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引导和指导;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宽容精神,这样才能为宗教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个人方面,不仅信教群众要秉持和谐思维,不信教的群众也要有和谐的思维,彼此要尊重,团结友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旗帜下亲如一家。
孙浩然表示,思考和谐就是要学会和谐地思考并和谐地行动。在当下,我们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但与之相适应的心灵转向尚待探索。社会管理必须重视对社会心态的管理。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引领下,深入挖掘云南宗教文化中蕴含的济世利人的伦理观念、法天济物的生态哲学、与人为善的公益理念以及内涵丰厚的宗教艺术等,能够为社会心态管理提供有益的和谐智慧资源,有助于社会良好转型、经济良性转轨。(《民族时报》记者:李航)
(来源:2017年2月15日《民族时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