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你现在的位置:英国bet365>>新闻
“宗教人类学系列”讲座的第七场在京举行   英国bet365 2017年12月28日

20171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副研究员,应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丁宏教授邀请,做了题为“修行人类学及其研究进展”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是“宗教人类学系列”讲座的第七场。

 

主讲人

讲座开始,陈进国副研究员介绍了作为国内宗教学和人类学领域出现的新研究路径——“修行人类学”的研究缘起。修行人类学是由他与南京大学杨德睿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黄剑波博士等宗教人类学学者共同倡导的研究议题,以期通过此项议题对华人本土的宗教人类学有新的反思路径,从而倡导一种基于磋商、平等、尊严、开放制原则的学术对话风气。此外,他认为,对于“修行”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我国各类宗教的实践认知,站在批评的角度反思我国的宗教,将各类修行行为放置于中国宗教谱系中进行思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为中国”的问题。后来,在魏乐博(Robert Weller)的启发下,众学者经过进一步商讨,修行人类学确立了以“修”为核心概念,希望有效地回应普通人类学的“文”和“化”的问题。相关学者们认为除了宗教修行,还需要重点关注日常性的修行,即不只是“超凡入圣”,还有“即凡即圣”的部分。而对于修行人类学的研究,陈进国认为应该从修行的语义学、修行与身心实践、修行与灵性教育、修行与戒律、集体与个体的修行等视角分析与探讨。从语义学对“修”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修”在中国文化中界定了行为边界,体现在宗教文化中即指禁忌方面;同时“修”还有“习”的涵义,而“习”又包含了学习、见修的过程。

由此,陈进国进一步分析“修”的内涵。他认为其内涵涉及知与行的合一,包括对于文化秩序或意义理性的超越性追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宗教世界的修行,也要关注日常生活世界的修行,不必局限于制度性或弥散性宗教的视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中的修行实践,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也是值得重视的,比如中国人将“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视作“修道”的阶梯和德性、灵性提升的门径。他认为,“修行”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如何逐步习得并体现某种宗教所欲陶冶的特定类型的宗教情绪、感受、认知以及习惯的过程。

就“修行”概念提出和发展的背景,陈博士分析道,最重要的背景即为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各类宗教形态出现了一种跨区域、跨国、跨境的信仰网络的构建。在我国,传统宗教思想复苏,从硬件的重建和扩建开始,逐步向软件方面恢复和创制。具体有以下表现:我国大陆的“修行”热潮引发了人们对释、道两教传统修行方式的兴趣;以“国学”“读经教育”“汉服运动”等为名的儒家修行方式也渐成风潮;台湾陆续出现的佛光山、慈济功德会等儒家修行团体也渐成风潮;伊斯兰教、基督教对于在概念上类似于“修行”的“功修”、“灵修”等修行行为的重视程度呈现上升态势;此外,“山林宗教”等的发展也值得关注。面对以上现象,陈进国认为,我们现在的宗教研究忽视了身边诸多活生生的话题和一些基本现象的讨论,应该将此类现象放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去分析,修行人类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日常性修行实践的视角。

从人类学的传统研究来看,比较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学等角度去切入研究宗教,忽视了宗教实践者追求超越性的经验和言说。为了解决此问题,陈进国开始反思:人类学的宗教研究是否有可能开辟出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视角,去反思宗教“人”或者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甚至从文明史的角度来从“修行”实践理解人的自身?通过修行人类学的研究,重视“修行”实践的研究,研究者可尝试去接近、走进宗教人或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来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与宗教情感等等。

针对“修行人类学”的内涵,陈进国认为既涉及道德生活的维度,也关涉灵性生活的维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很形象地表述了修行涵盖德与灵、俗与圣之双向关联性的宗旨。此外,“修行”还涉及如何有礼、有节、有义地参与地方精神秩序的构建和维护。因此,修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宗教学传统,也包括日常性的传统。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领域:一是宗教团体自身的修行,包括宗教人士及信徒、教徒的修行,涵盖德性与灵性的修行两个方面,其中重在灵性的修行,更突出修行的神圣性与神秘性;二是基于信仰的修行实践,它与现存的宗教传统是半独立或者完全独立的,并没有这些宗教传统的实体形式,或者说所依附的是带有社会团体属性的弥散型信仰形态;三是纯日常性的修行,即纯粹的修行,例如“琴棋书画”往往被视为是一种日常性修行,有助于“修身养性”。

因此,陈进国博士认为,关于修行议题的研究可以打破我们传统对于“宗教”的刻板界定,而探寻人类对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共同诉求,无疑会成为修行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修行人类学的首要对象,就是宗教或信仰世界的修行模式及其寻求超越性的意义,人的德性和灵性的成长何以可能、何以实现,其研究成果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现象,并进而洞察这个时代整体的文化特征。修行人类学正是将宗教及日常生活之意义上的修行,视为人类追求内外超越性之动态过程的组成部分以及更好地维持自身可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之一。

最后,陈进国博士总结道,修行人类学所追问的问题即为追问大写的“人”的“生生”问题,即我们如何“成人”的问题,即人的德性和灵性的成长何以可能,不同社区或民族的德性和灵性的基因传统如何传承。最后我们会殊途同归,追溯到同样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假设上。这样的主题正是经典人类学所试图要诠释的人文传统,即人的整体、全面的研究。而碎片化的社区叙事、民族叙事、未开化人群的文明叙事,片面地鼓吹描述性、实证性、经验性、片面地追求宗教的边缘或表象或镜像的研究,丧失或遮蔽了这种活生生的“人”的研究。修行人类学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使得我们可以用整体的眼光,回归到“人”的角度,去同情地理解神圣或日常生活中宗教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陈进国博士与在场师生就讲座主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与讨论。丁宏教授再次感谢陈进国博士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 

(整理人:2017级民族学博士海璐;图片:2014级民族学博士马永吉;编辑:李文彬)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