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香港圣公会何明华会督的第一部中文学术专著——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吴青副教授撰写的《何明华与中国关系之研究》,在内地正式出版。何明华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人物,并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深受国共两党尊重,在抗战期间援助中国人,按立了全球圣公会的第一位女牧师;“二战”后,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建设,并在1956年访问中国内地……何明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有两件事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一是1944年按立女牧师李添媛,二是1956年受邀访问新中国,并得到周恩来的接见。特别是后者,让他“荣获”了“粉红色会督”或者“红色会督”的称号。
1895年,何明华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传统基督教家庭,1914年开始在牛津大学攻读古典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何明华应征入伍。“一战”结束后,何明华转入神学院学习,1921年被按立为牧师。1922年4月,何明华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参加世界基督教学生运动大会。这次大会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非基运动”。会议期间,何明华与吴耀宗等日后中国教会的领袖人物建立了友谊。1932年,何明华被任命为香港圣公会会督和华南教区主教。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此后,何明华在昆明等大后方进行社会服务和救济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何明华随即返港,继续社会服务工作,并积极从事教育事业,主导创办了崇基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
1956年,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中国教会开始邀请一些西方教会领袖访问新中国。1956年5月30日至6月24日,何明华接受中华圣公会的邀请,由香港入境,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北京等地进行了友好访问。在京期间,何明华还旁听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开幕式。会后,周恩来宴请了何明华夫妇。
通过近一个月的访问,何明华对新中国各方面的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我们不会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是我们感谢共产党。因为它为国家带来一个强有力的好政府。我们惊讶他们成功地做到了人民的道德改革。而与之相比,我们基督徒做得如此之少。为此,我们深感羞愧。”何明华对当时中国教会的情况也进行了赞许,并对以往自己的担忧和牵挂自嘲为“老年传教士的慢性病”,并认为中国基督教与世界各国基督教之间有着正常的交往、友好的联系。“我在杭州和上海期间,丁光训主教和他的夫人正在伦敦。一切都表明,中国教会与我们之间的伙伴关系已经开始成形。”
何明华在抗战期间的重庆,就已经结识了周恩来。1956年,两位老朋友再次见面,周恩来当即邀请何明华去他家晚宴。事后,何明华在给他弟弟的一封家信中写道:“周恩来是我在重庆时的老朋友,我们相当熟稔,我也很敬重他。宴请当年,他显得精神奕奕,非常友善……晚餐过后,周恩来向我阐述了3个关于香港的构想。第一,关于在香港设立中国政府的办事处;第二,关于开通直达香港的火车;第三,希望在香港传播中国文化。此外,周恩来还为我解释了中国政府处理英国在华资产的态度等问题。”在这次会面期间,周恩来还向何明华介绍了新中国的宗教状况:今日中国的宗教人口中,僧徒占据首位,其次是回教徒,第三位是基督教徒,基督教徒大约有400万人。
何明华结束对内地的访问之后,在当年7月6日的《英国教会新闻》上,发表了《新中国的教会:社会邪恶消失在革命中》一文,高度赞扬了新中国和中国教会,并呼吁西方教会要理解和明白中国政府为它的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而中国的基督徒们也因此感谢上帝!(文:雨山)
(来源:2017年4月25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