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黑龙江大庆富裕正洁寺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心与心所研究”——第7届国际佛学论坛,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举行。
开幕式上,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大庆富裕正洁寺住持夏坝仁波切,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等,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大庆研究院成立揭牌。
蒋坚永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立6年来,秉持创新、包容、传承、建设的理念,整合学术界、宗教界与企业界资源,开展佛教学与宗教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特别注重促进汉藏两大佛学体系的交流互鉴。在学术界、佛教界和全社会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推进了佛教思想的深入研究,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国佛教学术的国际声望,促进了民族团结。
蒋坚永认为,本次论坛以“心与心所”为主题,探讨“心与心所”概念的内涵、历史演变、修习实践及其现代意义,是对佛教经典中所蕴含的积极、健康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的一次努力。“心与心所”是佛教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是佛教分析精神心理现象、建构修行实践体系的重要概念。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蒋坚永强调,我国一贯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宗教方面的学术研究也日益繁荣,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宗教界与宗教工作者,均开展了宗教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宗教政策理论、宗教法律法规、宗教历史文化、宗教经典教义、宗教典籍整理、经像梵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佛教学术研究,各类研讨会、出版物、学术期刊、网站等,展示了佛教研究的繁荣,是国际知名的佛教学术重镇。
夏坝仁波切在致辞中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大庆研究院必将成为培养佛教人才的专门基地,培养出符合国家各方面要求的优秀人才。他介绍,从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已经走过了7年,出版了《国际佛学论丛》和《国际佛学译丛》两套丛书;成功举办了“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禅定思想研究”“戒律思想与实践”“菩提心思想研究”“佛性思想研究”“因果思想研究”等6届国际佛学论坛;开办了一系列佛学、宗教学课程和讲座,以奖学金的方式资助了20多位留学生的学业。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各项成果受到了广泛好评。
论坛的第一场“佛学对谈”,由夏坝仁波切、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静波法师、楼宇烈教授就“从迷信到正信:东北的信仰与佛教”这一主题,与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进行对谈。各位嘉宾在对谈中认为,有无道德与理性是正信与迷信的最大区别。楼宇烈指出,佛教是正信、实信、自信的宗教。
论坛就东北地区的宗教文化、心与心所两个主题展开。专家学者共发表了46篇论文。东北地区的宗教文化主题论文讨论了从组织研究的视角看东北藏传佛教信仰者群体、杜尔伯特富裕正洁寺一世阿家祸福生平、观音信仰在汉藏两地的本土化等问题。
佛教“心、心所”的二元划分源于古印度,在中国也曾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在隋唐成立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之后,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的盛行,以一元的“心”结合大乘般若空义和佛性思想阐释佛教教理的现象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也大。虽然在讲经和传法中没有执意划分“心、心所”,实际却对涉及本属精神、心理意义的大乘心性思想和教义作出重大创新发展。专家学者在论文中讨论了南传上座部阿毗达摩中的心与心所、唯实学中的认知体系思想、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心与心所进步性与现代意义、心与心所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等问题。
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斯里兰卡佛教学与巴利语大学、日本大谷大学、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美国德州卫斯理大学等高校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黑龙江、四川、西藏、山西、辽宁等省(自治区)的高僧大德,共130余人参加了论坛。(记者吴艳)
(来源:2017年7月25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